我院中医科被患者力荐至南宁晚报“寻找好医生”栏目
2015-08-13 16:14:43
分享就医故事 力荐“好医生”
细心周到、开药便宜、不分贵贱、拒收红包……自从本报推出“感动百姓的好医生”活动以来,这几天,热线电话和微信平台广受读者关注,像这样的标签一次次地出现在读者的来电或是留言中。这些读者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就医感人故事,推荐了自己认可的好医生。这些故事中,其实并不感天动地,但读者以这种平凡人之间的大信任触动了我们心底的那根弦。
热心阿婆来电 力荐好医生好科室
“是李医生帮我顺利地从鬼门关走出来。记者同志,你一定要帮我把李医生的事迹报道出来啊!”读者许阿婆在电话中再三地对记者说。
65岁的许阿婆,去年在一家医院做了阑尾炎手术,术后出现一些较严重的并发症。家人把她转到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二科(腺体外科)。接诊的李玉波医生很快为她处理了伤口和其他并发症,她特别感动。
为了表示感谢,许阿婆准备了一个红包,趁李医生查房时偷偷塞进他的衣服口袋里。李医生事后发现红包,立即交给办公室退了回来。许阿婆随后制作了一块牌匾送给李医生,可李医生只挂了一会就收起来了。“他说留作纪念就可以了,不用时时挂。”许阿婆说,“技术好,对病人认真负责,而且又不图名不图利,这样的医生不正是好医生吗!”
从8月6日到10日,读者张阿婆多次给记者打来电话,强烈推荐广西江滨医院中医科。张阿婆认为,独立个体的好医生不难找,但整体都好的科室或是医院就不太容易碰上。她非常赞赏中医科,认为他们不论是在用药还是护理方面,许多做法都很值得表扬,如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吊瓶、能用国产药的不用进口药。
就医频遇良医 阿伯借活动表感恩
“这个事压在我心头一年多了,记者同志,感谢你们给了我这么一个答谢的机会呀!”一接通电话,市民徐老伯就感慨地说,他要联合推荐几个好医生,他们是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肖增明教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的何列涛主任和邝彦德医生。
65岁的徐老伯家住建政路,平时有什么病都喜欢去中医一附院针灸科找何主任和邝医生。2013年12月腰腿痛的时候,他以为是腰椎间盘突出,就照例到中医一附院针灸科住院治疗,后来做了CT加强检查,提示是椎管内神经瘤,医生建议他马上转到广西医科大做手术。“当时得知病情后心情很难受很焦虑,办理转院时,何主任和邝医生一直在安慰我。
转到广西医科大神经外科后,徐老伯的家人从网上了解到手术过程中只要稍有差池就有可能会瘫痪,特别担心。为了图个心安,在医科大住院治疗期间,徐老伯的家人给主管的肖增明教授准备了一个大大的红包。然而,不管是在手术前还是手术后,每一次他们拿着红包过去时都被肖教授挡回去了。“我们是几次三番,想尽一切办法地要送红包,但肖教授每次都跟我们强调,他不管是对哪个病人都是一视同仁,千万不要搞送红包这些东西。”
“病是治好了,但我出院这一年多来心里一直有个结,技术这么好、态度这么好的医生,我却连个表示感谢的机会都没有。”徐老伯说,“南宁晚报寻找好医生,这对我来说可真是个难得的机会呀!”
为荐好医生 花甲老人学玩微信
本报举办的这次寻找“好医生”活动得到了市民的大力支持。与过去开展的活动不同的是,这次活动的参与方式中增加了微信平台。有意思的是,为了参与微信平台,一些从没用过微信的老年人也热衷于学“玩微信”。
读者周大姐告诉记者,她66岁的父亲平时只用按键手机打电话,连短信都从没用过,但前两天,父母突然要求她教自己使用微信。“我爸说,他想参加南宁晚报的寻找好医生活动,怕电话打的人太多,记者会漏掉,觉得微信可能更有把握让他推荐的医生上榜。”周大姐说,父亲尝试着用了微信平台,不过可能是不太适应,最终还是选择电话推荐。
纵观这几天读者推荐的“好医生”,我们发现,这些医生的事迹其实都很平凡,甚至很琐碎。然而,他们正是以这些平凡、琐碎的工作,赢得了患者的赞许。我们热切地期望,读者朋友能给我们推荐更多的“好医生”,让这个社会得到更多的正能量,点亮医患双方心头的明灯。
不论年龄大小文化高低,不论大医院还是小医院,什么是“好医院好医生”,相信在每一个患者和家属的心目中都自有一本账,这本账,不只是事关医院的管理、服务,不只是由医生的职称、荣誉、学历和头衔来定,更记载着患者真实的就诊感受。本报将持续报道感动百姓的好医院(好医生)的感人事迹。
我们真诚欢迎您继续推荐您心目中的好医院(好医生)!
热线推荐:
苏记者18172399509
黄记者 18577191196
热心阿婆来电 力荐好医生好科室
“是李医生帮我顺利地从鬼门关走出来。记者同志,你一定要帮我把李医生的事迹报道出来啊!”读者许阿婆在电话中再三地对记者说。
65岁的许阿婆,去年在一家医院做了阑尾炎手术,术后出现一些较严重的并发症。家人把她转到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二科(腺体外科)。接诊的李玉波医生很快为她处理了伤口和其他并发症,她特别感动。
为了表示感谢,许阿婆准备了一个红包,趁李医生查房时偷偷塞进他的衣服口袋里。李医生事后发现红包,立即交给办公室退了回来。许阿婆随后制作了一块牌匾送给李医生,可李医生只挂了一会就收起来了。“他说留作纪念就可以了,不用时时挂。”许阿婆说,“技术好,对病人认真负责,而且又不图名不图利,这样的医生不正是好医生吗!”
从8月6日到10日,读者张阿婆多次给记者打来电话,强烈推荐广西江滨医院中医科。张阿婆认为,独立个体的好医生不难找,但整体都好的科室或是医院就不太容易碰上。她非常赞赏中医科,认为他们不论是在用药还是护理方面,许多做法都很值得表扬,如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吊瓶、能用国产药的不用进口药。
就医频遇良医 阿伯借活动表感恩
“这个事压在我心头一年多了,记者同志,感谢你们给了我这么一个答谢的机会呀!”一接通电话,市民徐老伯就感慨地说,他要联合推荐几个好医生,他们是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肖增明教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的何列涛主任和邝彦德医生。
65岁的徐老伯家住建政路,平时有什么病都喜欢去中医一附院针灸科找何主任和邝医生。2013年12月腰腿痛的时候,他以为是腰椎间盘突出,就照例到中医一附院针灸科住院治疗,后来做了CT加强检查,提示是椎管内神经瘤,医生建议他马上转到广西医科大做手术。“当时得知病情后心情很难受很焦虑,办理转院时,何主任和邝医生一直在安慰我。
转到广西医科大神经外科后,徐老伯的家人从网上了解到手术过程中只要稍有差池就有可能会瘫痪,特别担心。为了图个心安,在医科大住院治疗期间,徐老伯的家人给主管的肖增明教授准备了一个大大的红包。然而,不管是在手术前还是手术后,每一次他们拿着红包过去时都被肖教授挡回去了。“我们是几次三番,想尽一切办法地要送红包,但肖教授每次都跟我们强调,他不管是对哪个病人都是一视同仁,千万不要搞送红包这些东西。”
“病是治好了,但我出院这一年多来心里一直有个结,技术这么好、态度这么好的医生,我却连个表示感谢的机会都没有。”徐老伯说,“南宁晚报寻找好医生,这对我来说可真是个难得的机会呀!”
为荐好医生 花甲老人学玩微信
本报举办的这次寻找“好医生”活动得到了市民的大力支持。与过去开展的活动不同的是,这次活动的参与方式中增加了微信平台。有意思的是,为了参与微信平台,一些从没用过微信的老年人也热衷于学“玩微信”。
读者周大姐告诉记者,她66岁的父亲平时只用按键手机打电话,连短信都从没用过,但前两天,父母突然要求她教自己使用微信。“我爸说,他想参加南宁晚报的寻找好医生活动,怕电话打的人太多,记者会漏掉,觉得微信可能更有把握让他推荐的医生上榜。”周大姐说,父亲尝试着用了微信平台,不过可能是不太适应,最终还是选择电话推荐。
纵观这几天读者推荐的“好医生”,我们发现,这些医生的事迹其实都很平凡,甚至很琐碎。然而,他们正是以这些平凡、琐碎的工作,赢得了患者的赞许。我们热切地期望,读者朋友能给我们推荐更多的“好医生”,让这个社会得到更多的正能量,点亮医患双方心头的明灯。
不论年龄大小文化高低,不论大医院还是小医院,什么是“好医院好医生”,相信在每一个患者和家属的心目中都自有一本账,这本账,不只是事关医院的管理、服务,不只是由医生的职称、荣誉、学历和头衔来定,更记载着患者真实的就诊感受。本报将持续报道感动百姓的好医院(好医生)的感人事迹。
我们真诚欢迎您继续推荐您心目中的好医院(好医生)!
热线推荐:
苏记者18172399509
黄记者 18577191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