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系列文章(五):正确认识小儿多动症

2016-09-14 09:02:16

正确认识小儿多动症
 
     明明做作业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爱说话或在座位上动来动去,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怀疑孩子得了多动症,带孩子到了江滨医院儿科“看病”。经过医生检查才知道自己错把儿童顽皮好玩的天性当成了多动症。借着看病的机会,明明妈妈向医生了解了儿童多动症的知识。
     江滨医院儿科的黄琳副主任医师详细的告诉了明明妈妈:儿童多动症是一种由于大脑功能轻微失调而导致的行为异常的疾病,在临床上有两种分类:注意力缺陷障碍(AD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多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经常性的无法自控的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冲动、活动过度,常伴有适应不良、学习困难、品行障碍。男童明显多于女童,多动症多在3岁左右起病,但多数到7-10岁时才被诊断,9岁最为突出,近年来我国儿童多动症患儿呈越来越多的趋势。孩子表现为贪玩、逃学、打架,甚至说谎、偷窃等,教育也无济于事。少数病例成年后,还留有性格和行为缺陷。
      黄琳主任强调:儿童多动症经过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其治疗方法如下:
      1.心理治疗
    主要有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两种方式。患者同伴关系不良,对别人有攻击性语言和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差等。行为治疗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及时对患者的行为予以正性或负性强化,使患者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用新的有效的行为来替代不适当的行为模式。
      2.药物治疗
      药物能改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短期内改善患者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一般使用中枢兴奋剂,一线治疗药物,目前国内主要是哌甲酯及其控释片。哌甲酯,低剂量有助于改善注意力,高剂量能够改善多动、冲动症状,减少行为问题。
      3.行为管理和教育
      教师和家长需要针对患者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和心理教育,避免歧视、体罚或其他粗暴的教育方法,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可以将患儿的座位安排在老师附近,以减少患儿在上课时的注意力分散,课程安排时要考虑到给予患者充分的活动时间。
当您感觉孩子在需要安静、做作业的时候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拉等表现时,应多和老师沟通,老师不仅能发现多动症儿童的早期征兆,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可以观察治疗效果,进一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当你肯定孩子有多动症的表现,请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保健科,心理科,或神经科进一步诊治。
 
(唐云)